与卡萨利不同。英佐从来没有受过一天正规的军事教育,也没有在正规军中服役的经验。他在非洲时领到的那支雇佣军也从来没有和任何一支装备了现代化武器的军队交过手,虽然他几乎战无不胜,但只是与手持大刀长矛的非洲土人交战得胜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他仅仅是囫囵吞枣的看过一些军事书籍,在意大利是他拜会过一些真正的军事理论家,学了一些时髦词汇,然而说到底他仍然只能算是个门外汉。说他是专业的军事爱好者都有些抬举他了。不过如说他只是纯粹的不学无术之徒也并不是事实,英佐十分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擅长在各方势力间寻找平衡点,再加上一些道听途说来的军事理论,很能忽悠住一些人,而且应该说英佐还算是个大事方面比较实在的人,总比那些纸上谈兵的家伙强得多。
也许是出于本能的考虑,也许是突然地灵光一现,英佐比那些受过正规刮练的俄**官更早的意识到了危险的逼近,虽然他对自己的才干向来有种盲目的信心,不过他也很清楚远东方面军是怎样一支部队,他曾经去过德国,见识过德国人的军威,尽管他从没跟中**队打过交道,却也听说过一些传闻,只要传闻中哪怕有一半是真实的,中**队的实力都是不容小瞧的。基于这样的考虑。英佐理智地为俄军制定一个尽量避免正面决战的作战计利。就是将俄军也分成东西两个集群,西线只求能够迟滞中国人的前进就可以了,东线则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然后集中力量在侧翼给予致命打击。这显然对于中**队的整体实力很难构成多大影响,顶多就是伤及皮毛而已。却也避免了己方的损失,重要的还是拖延了时间,消狂了对方的士气。这才是英佐真正想耍的。这个计划至少看上去有相当的可行性果俄国人得到的情报都是确实的话。
而真实的情况是,即便这样一个计划也同样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罗斯托夫大将对英佐是信任的,其他各级指挥官也表现出了应有的善意与尊重。然而经过了这些年。英佐并没有改变这些固执的俄国人的思维模式,这也就注定了他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一纸空文,每个人都是这按照自己历来的行为方式行动。而中国人的行动也让他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