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正式大朝会的日子,孔颖达气宇轩昂来到朝房,看了一下虞世南,二人想视而笑,他们准备今天要做一件大事。他们可不想再让李宽这样‘自误’下去了。他们要把李宽留在京师,在他们眼中李宽只有留在京师,才能更的大有作为,不知道明珠蒙尘,去封地做个逍遥王爷,或者是什么富贵闲人都不可取,简直就是自毁前程。
本来这件事和李宽沟通了几次,但李宽就是不同意,执意要前往封地。孔颖达和虞世男无法说通李宽,就暗地了联系了一大批清流,想要在今日大朝之日,让李世民下旨特许李宽不之官。孔颖达和虞世南是文坛领袖,在清流中可以说是一呼百诺,所以他们一号召,就不少清流就答应下来。
就如现在,随着一阵礼节之后,朝会就正式进行了。
“启禀陛下,臣有本奏”。随着一阵声音,一个已经头生白发,但是却气度儒雅的老臣就站了出来。
“孔爱卿有何本章要奏报”
“陛下。老臣在十余日之前,接到了楚王殿下的邀请,说是有事相商,老臣就和虞世男去了。原来是殿下已经《说文解字》编著完毕,请老臣二人过去是为了校正以免出错。经过老臣等人十余日的仔细研究,发现这不但是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还且对现在的天下学子也是帮助颇多。因而,老臣恳请陛下准许,大力推广,造福天下。”
“哦,还有此等事情,赶紧呈上来,让朕看看”。李世民听后,似乎也十分的高兴,立马就让人呈上来,然后,仔细的翻阅起来了。对于这本书来说,李世民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书。看了几下之后,便立马把那些纸张放到案上。说道:“孔卿家,这奇形怪状的东西”
“啊……,回陛下的话,这叫做拼音”
“拼音?”这词语,众人那是闻所未闻,那就更别说知道它的意思了,于是下面议论纷纷。“恩,没错,这个叫做拼音,至于用处嘛。还是让老臣来给陛下和诸位同僚示范一下吧”,解释起来有点麻烦,还不如直接示范一下,众人就会一清二楚了。
孔颖达便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唐”字,随后,好像想到了什么,又写下了“汤躺烫”三个字,然后竟然来了一个现场示范,用拼音把几个字的读音拼起来了。随后孔颖达又做一番解释,经过孔颖达一番现场演示,大家心中,也大体的知道了这拼音的用处了的。
“恩,不错,果然是好书,确实应该大力推行。”李世民一眼就知道《说文解字》的意义所在。他是真的很高兴,登基以来李世民就想法设法地打破世家门阀对政治的垄断,所以他在一直不断地完善科举制度,但由于读书的费用寻常高,不是一般百姓都可以承受。
现在好了,有了这拼音就可以大幅度的地减少读书识字的时间,这样至少是相当于间接地减少了读书的费用,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可以读书识字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以更多的人才被发现,和被朝廷所录用,从而会进一步打破那些世家门阀对政治的垄断。
“这个拼音,则使得读书认字变得更加的简单。以后开蒙就可以事半功倍了”。孔颖达常年教学,比谁都更能明白,这拼音的妙用。满脸激动的对着李世民说到。
“呵呵,孔爱卿莫急,拼音之事,朕自会有安排的,不过吗,朕觉得《说文解字》是不是有点苍白,是不是可以换个名字呢。”
对于李世民会同意的事情,早就被孔颖达和虞世南预料到了,现在听到李世民的口气,他们还是重重的松了一口气。事情到此,也就算完成大半了。
孔颖达和虞世南当然知道,有人相会反对,世间万事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那些世家门阀就不会让《说文解字》顺利推广出去,那样的就等于自断其臂。只不过只要李世民通过了,那些人就得销声匿迹了,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况且,如此事情,谁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唱反调呢。
恩惠天下人读书之事,这是何等功绩就不用多说了。李世民作为皇帝,如此好事无论如何都要落上他的印记,那样的话这头功必须算到他头上的。当然除了他外,凡是参与参与此事之人,少不得要一阵封赏。
听见李世民要改名,下面又是一番议论不止。